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好看风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村里的非遗绽放别样光彩

    信息发布者:云123456
    2019-08-24 18:39:02    来源:学习强国   转载

    村里的非遗绽放别样光彩

    2019-08-23来源:中国旅游报作者:王洋

    灰瓦、白墙、石子路,街道两旁鳞次栉比地分布着榨油坊、酱油坊、布鞋坊等各色商铺,川西民风民俗、特色手工艺、传统特色产品集成展示……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的战旗村,“非遗+旅游”碰撞出闪亮火花。

    近年来,成都市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,围绕建设“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”目标,建立政府搭台、多元参与、产业融合、品牌支撑的发展机制,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化、品质化、多元化、品牌化和专业化发展,积极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。其中,“非遗+旅游”成为一些传统村落转型升级的抓手。

    战旗村    图片来源:中国食品报网

    战旗村:传承川西文化

    前不久,全国乡村旅游(民宿)工作现场会在战旗村召开,会上发布了由文化和旅游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,战旗村正是其中之一。

    战旗村近年来充分整合区域生态、文化、民俗等资源,以农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思路培育该村产业新优势,促进村民增收致富,系统推进“五大振兴”。2018年年底,村集体资产达到5600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20万元,村人均纯收入2.8万余元。

    走进战旗村,记者看到,具有浓厚川西传统文化风韵的“乡村十八坊”里游人众多。其中,郫县豆瓣文化博物馆是一个颇受欢迎的景点,博物馆被划分成了“前店”与“后坊”,一边销售豆瓣商品,一边展示豆瓣制作工艺和文化。该博物馆负责人黄功云与“郫县豆瓣”结缘40余年,“我们收藏了2000多口传统晒坛,还原了70多个古窖池,客人在这里既可以试吃创新豆瓣制品,又可以了解蜀酱的渊源。”

    图片来源:中国食品报网

    “唐昌布鞋很有名的,传统工艺,穿着舒服,我自己喜欢,也给孩子买一双。”成都市民方先生告诉记者,他很喜欢带家人到战旗村过周末,“孩子可以亲近自然,又能体验传统文化,一举两得。”

    此外,战旗村还举办大地艺术节等品牌赛事活动,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传统巴蜀农耕非遗。2018年,该村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,实现收入6500余万元,文旅产业产值增长两倍。

    “下一步,我们将遵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,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不断厚植生态优势,深度挖掘非遗等特色文化内涵,大力培育市场主体,提高旅游承载能力,提高从业队伍素质,完善共建共享机制,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。”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说。

    竹艺村:艺术点亮乡村

    距离战旗村约1小时车程的成都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,因国家级非遗项目“道明竹编”而得名。在当地,道明竹编已拥有近2000多年的编织历史,竹编手工艺也是过去当地匠人谋生的主要技艺。

    道明竹编    图片来源:新华网

    严格来说,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。2013年,中央美院受邀前来实地考察,提出将最靠近公路的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、11、13组所在范围规划为竹艺聚集区,作为竹艺村的雏形。藉由竹编艺人聚集、竹编产业艺术化的方式,将竹艺村打造成“文创旅游的创新创意示范区”。

    如今,竹艺村坚持以“竹编非遗旅游”为内核、以多元场景营造为抓手,促进农商文旅体跨界融合发展,走出了一条“艺术点亮乡村、文化延续未来”的创新实践之路。自2017年开始打造以来,这里已成为成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典范。2018年该村实现文旅收入1.2亿元,接待游客55万人次,入社农户人均增收5595元。

    竹艺村最开始“火”起来是因为一个造型特殊、颜值超高的建筑——竹里。这个与天然竹木结合建造、融合当地传统竹编工艺的建筑,从空中俯瞰,建筑外形类似“∞”符号,成为当地首个“网红”打卡景点。

    从空中俯瞰,“竹里”的建筑外形类似“无限(∞)”这个符号。林边 摄 图片来源:四川日报

    “竹里”有一定名气后,引来很多游客,但周边没有任何配套设施。“不能让游客来了只去这一个地方吧,要把周边打造出来。”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党支部书记倪伏裕说,道明镇计划以“竹里”为核心、“药引子”,让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,围绕竹编文化对周边进行整体打造。

    以文创为魂,依托天府林盘学院、乡村设计学院,竹艺村建成了中央美术学院传统工艺工作站、非遗传习所等文创平台,糅合现代设计理念、传统文化品韵,开发出3000余种竹编特色旅游商品,有机植入15个高品质消费场景,构建形成了“竹生态、竹生活、竹空间”的文旅产业生态圈。

    记者在梅竹编工作室,见到了恬静的90后女孩肖遥。她的母亲王红梅是道明镇土生土长的竹编艺人。20世纪90年代中期,在工业化的冲击下,道明竹编逐渐萧条,不少竹编老艺人转谋它路。但王红梅一直默默坚守,2018年开起了红梅竹编工作室,不仅批发和销售道明竹编,更培训了很多留守妇女,带动村民就业。如今,她的竹编体验小店每个月营业额在3万元左右。受母亲的影响,肖遥今年5月辞去护士工作,回乡加入竹编事业。“我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能接受和学习竹编。同时,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竹编产业的更多发展模式,为更多设计人员提供就业平台,让更多创新创造的设计落地生根,丰富竹编产业市场。”

    建筑的外墙装饰使用的是当地的竹子    图片来源:四川日报

    同样作为一名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,丁春梅也在竹艺村里传承创新着竹编技艺。2013年,丁春梅与父亲、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传承人丁志云,一同创办了“丁知竹”竹艺馆,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。同年,“丁知竹”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,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。师生们从艺术角度提出的思路,与专业竹编技艺相碰撞,为“丁知竹”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。在丁春梅看来,要将技艺发扬光大,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,“融入现代生活,非遗才能永葆青春”。

    雨后的崇州,颇有“空山新雨后”的意境。记者在竹艺村看到,一座座掩映在竹林之中的农家小院,古朴而特色鲜明,安静而生机盎然。屋前修竹三两根,林下竹桌茶一杯,看的是青山耸翠,观的是田野烂漫,听的是鸟语蝉鸣……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安静与闲适,引得游客纷至沓来。(作者系中国旅游报首席记者)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